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最新數據顯示,每年全球假貨的價值約超過2500億美元,僅在美國市場每年就能造成上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和大量工作崗位的喪失,要知道,假貨不僅僅威脅著消費者和正品品牌,對于整個商業鏈條上中下游的所有參與者都是嚴重威脅。對于電商行業而言,打假一直是攸關消費者利益和平臺口碑的大事。
2015年12月上旬,阿里宣布組建平臺治理部,針對平臺假冒偽劣商品進行專項整治。阿里巴巴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當時坦言:“假貨絕對不是電子商務獨有的,也不是中國獨有的,將是一場持久戰;ヂ摼W的好處是有很多痕跡可查,而且比較集中。”
此后兩年,阿里先后推出打假系統、升級誠信維權機制、建立打假特戰隊,依托大數據開展了多次線下打假行動,取得了不斐的成績。今年3月,馬云更是在社交媒體上呼吁“像治理酒駕那樣治理假貨”。與此同時,鄭俊芳也表示,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今不少售假商家有自身銷售渠道甚至網絡平臺。
另一家電商巨擘京東則通過強硬的打假態度和作風獲得好評。今年3月,劉強東在與央視前掌管人郎永淳對話中,回應了破鈔者存眷的假貨結果,他說:“任何一個商家只需敢在京東平臺賣假貨,我會想盡一切編制讓你破產。”這點在對售假行為的處罰力度上可見一斑,“一旦發現商家售假,將處以平臺銷售額20倍違約金或10000美元的嚴厲處罰”。京東還建立了“黑名單”,針對“一年內發生兩起及以上行政處罰的合作伙伴”,處50萬罰款、三年不合作。
對于良莠不齊的中國零售市場來說,打假依然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尤其對于新型電商而言,在阻擊假貨時遇到的困難則要大得多。
今年備受矚目的電商界新貴拼多多,在治理假貨上則另辟蹊徑,奉行“治理不如引導”的策略。據介紹,成立僅2年多的拼多多在2016年初就建立了打假團隊,建立一系列規則,從源頭預防不誠信行為。商家入駐拼多多商城需要完成包括申請、接受資質審核、簽署在線協議、支付保證金等在內的一整套的電商行業的標準流程。而為了加強對商家的管控,拼多多還將用戶退款情況、糾紛率與商家露出的機會進行了關聯設置,“不保證質量就沒有流量”,以此倒逼商家重視消費體驗。
拼多多方面表示,電商行業內不少“職業炒作者”和“不良商家”,成為行業痼疾,如果要改變,必須做出不一樣的社交電商,不一樣的環境,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從一開始就從規則端規范、引導商家走上良性經營的路。
目前,拼多多已構建起了包括資質審核、信息防控、日常抽檢、品牌方檢驗、第三方檢測等環節在內的嚴密的平臺治理流程。并利用大數據打假模型實時分析數據、跟蹤鏈接,按圖索驥找到售假源頭。
事實上,知識產權保護涉及大量商標權、著作權糾紛,電商平臺對每個品牌的專業知識有其局限性,打假并不能單純依靠一家企業去完成,這是一個需要全行業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工作。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電商平臺的社會聲譽和正規品牌廠商的權益,我們都要依靠立法、政府和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出擊,向假貨宣戰。
|